新中国结婚证《如果老物件会说话》


《老物件会说话》

——

一张1953年的结婚证,藏着怎样的时代记忆?


【红笺誓约,岁月鎏金】

轻轻翻开那纸泛黄的证书,牡丹与麦穗簇拥的年代,一笔一划皆落成誓言。新中国初年的结婚证上,并蒂莲开在工整的钢笔字里,领袖像旁藏着羞涩的签名。那时的爱情,是供销社的喜糖匀成半年甜,是自行车后座扬起的花布裙角,是「互助互爱」四个字里,长出几十年的风雨同舟。

而今摩挲这绢布般柔韧的纸页,仍能触到五十年代阳光的温度——原来最动人的浪漫,早被时光盖上了鲜红的公章。

01


新中国结婚证


纸短情长

一张婚书。一段历史。 薄薄一张纸。承载厚重历史。见证社会变革。记录普通人的幸福。

1953年,上海黄浦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没有华丽装饰,只有朴实文字。

墨迹已淡。记忆犹新。"双方自愿结婚",简简单单六个字。打破千年封建传统。

"马成金"、"王菊",两个名字,一段姻缘。这对新婚夫妇认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政府红色印章依然鲜艳。

这不是普通证书。这是新时代的宣言。1950年《婚姻法》颁布,宣告包办婚姻终结,自由恋爱开始。

让我们打开时光之门。细读这份珍贵记忆。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体会那个特殊年代的爱与承诺。

红旗下的誓言

双蝶寓深情

双蝶图案:象征夫妻忠贞相伴,灵感源自"梁祝化蝶"的民间传说,体现新中国对传统婚俗文化的改良性继承。

红旗五角星:彰显国家权威。


02


结婚证内容


这张1953年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采用竖版繁体字设计,明确记载了新人王菊与马成金的婚姻信息,注明"双方自愿结婚"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盖有政府公章以及黄浦区长的签名,既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登记的规范化管理,又见证了1950年《婚姻法》实施后婚姻自由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签名与印章:婚书的双重见证

签名是两颗心的郑重缔约——

以笔墨为凭,将私密爱意落成公开承诺。

印章是国家的庄严认证——

以朱砂为鉴,为儿女情长赋予法律尊严。

二者相契,方成婚书:

一面记录风月同天的人间浪漫,

一面镌刻婚姻制度的时代印记。


03


结婚证祝福


这张泛黄的结婚证承载着新中国初期最质朴的婚姻誓言: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

这些墨香犹存的四字祝词,是新中国为千万姻缘盖下的温柔印鉴——

「自主自愿」劈开封建枷锁,让并蒂莲第一次自由地开放在法律的春风里;

「同心同德」将星辰大海揉进柴米油盐,革命者的爱情终成岁月史诗;

「勤俭持家」的笔锋里,藏着粮票布票也压不垮的脊梁,一砖一瓦皆筑成国;

「互助互爱」在结婚证上种下平等的新绿,让古老的"宜室宜家"有了社会主义的晨曦。

当私人誓约遇上宏大叙事,这些词语便成了时代的棱镜—— 既折射国家重塑社会的刀光,又饱含对寻常夫妻的柔光。

一纸婚书,半世纪风雨,原来最浪漫的革命,是把"过日子"写进历史正文。


『END』

编辑:徐沂、谢雅雯;

初审:王唯贤;

终审:贾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