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惊蛰

 

 01惊蛰简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此时,春雷初动,惊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唤醒了冬眠的昆虫,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号角,宣告着春天的全面到来。万物在温暖的阳光和绵绵春雨的滋润下开始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与此同时,农事也变得繁忙起来,农民们纷纷开始春耕春种,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秋天的丰收。

对于人们来说,惊蛰同样是一个调整身体、迎接新生的好时机。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身体需要重新适应春天的节奏。

02气候特点

惊蛰标志着仲春的开始,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温暖的气候逐渐占据主导。对于北方来说,气温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势是回暖,风力较大。民间有“春雷惊百虫”的说法,象征着春天的生机。春雷开始出现,雷雨天气也逐渐增多。对于南方来说,气候温暖湿润。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尤其是南方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03物候现象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桃花开始绽放。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桃花盛开之时,万物复苏,大地逐渐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鸟,黄鹂开始鸣叫,清脆悦耳,为大自然增添活力。“三候鹰化为鸠”,老鹰逐渐减少,布谷鸟(鸠)开始增多,古人认为老鹰在惊蛰时节变成了布谷鸟,实际上是因为布谷鸟在此时开始活跃,而老鹰则相对少见。

青花釉里红瓷盘

青花釉里红瓷盘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指将青花与釉里红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它结合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工艺,兼有青花瓷的明净素雅,釉里红的深沉浓艳。青花以氧化钴为颜料,在瓷胎上绘制图案,施透明釉后高温烧制,呈现蓝色。釉里红以氧化铜为颜料,在瓷胎上绘制图案,施透明釉后高温烧制,呈现红色。

青花釉里红始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元代技术尚不成熟,明代工艺逐渐完善,清代达到高峰,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如元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罐、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山水纹盘。该青花釉里红瓷盘产于清朝时期,其高2.5cm,口径23cm,足径13cm。

青花釉十分具有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青花的蓝与釉里红的红形成鲜明对比,视觉效果突出。常见山水、花鸟、人物等,寓意吉祥。对于工艺难度,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温度要求不同,技术难度高。因其工艺复杂、存世稀少,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综上,青花釉里红瓷盘是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融合了青花与釉里红的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收藏价值。

扫码进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物馆VR空间

出品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物馆文博协会

撰稿 | 付蓉

编辑 | 付蓉 王瑒 高浩梦

初审 | 王祎仁

终审 | 贾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