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书中精选了上古至宋代广为传颂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旨在“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孝道观念。该书在旧社会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虽然《二十四孝图》不乏封建礼教愚孝思想,但是“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至今仍在传承,并以此衍生出了许多的艺术作品。
《孝感动天》

其中,“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故事》第一孝,其在封建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故事讲述的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受尽顽父、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的虐待,非但没有憎恨父母,反而继续尽孝。其孝行感动了天地,也传到了当时的帝尧的耳朵里。最终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并将帝位禅让给了舜。原文如下:“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yín),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二十四孝与当代思政

进入新时代,二十四孝在弘扬孝道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方面依然有积极意义。 二十四孝强调孝敬父母,这一核心价值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孝道精神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同时,二十四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文化参照。此外,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如“卧冰求鲤”“扇枕温衾”)仍可作为道德教育的素材,帮助人们树立尊老爱幼的意识。总之,二十四孝虽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倡导的孝道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以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孝道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关艺术作品
关于“孝感动天”这一历史故事,一直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作品生动地描述。

金代“孝感动天”画像砖亮宝楼艺术博物馆藏

清光绪《孝感动天》砖雕南京遇园藏品

清代《孝感动天》木雕花板(图片来源“听木头姐姐讲花板故事”)
从这几张作品可以看出,作品内容多选自“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和帝尧考察舜的场景。艺术形式多为石雕或木雕,人物动作各异,神态栩栩如生,十分可爱。同时这几张作品也深刻反映出“二十四孝”对后世影响深远,普及范围大以及中国人对“孝道”文化的推崇。
出品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物馆文博协会
编辑 | 王 瑒 高浩梦 马月茹
初审 | 王祎仁
终审 | 贾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