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解队伍 / 正文

11月11日文博协会研学行

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收获到了很多。

首先作为一个讲解员。二里头遗址的讲解员姐姐是非常优秀的。首先,她带给我们的就是亲切感,在对文物的讲解过程中非常自然,也让我们非常有兴趣接收到文物的讲解信息。其次,她对文物的了解是非常全面的。不论我们提出什么样的疑惑都可以为我们解答。在参观二里头博物馆的途中,老师和同学进行几次提问,她都可以对答如流,非常耐心的为我们做解读,文物知识储备可见一斑。

3800年前的伊洛河边,一个繁盛而强大的王国赫赫矗立。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的宽阔平坦、王国征战的恢弘气势、夏王车辇仪仗的盛大威武;一睹最早的“紫禁城”的严谨规制、王室仪典宴饮的不凡气派,真正走进一个“赫赫夏都”。在参观二里头博物馆时,我也观看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禹贡九州图、青铜爵、四足方鼎礼器、玉割、小骨猴、绿松石龙形器、美人爵。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首先就是他们的镇管之宝绿松石龙型器。这是墓主人在棺中怀抱之物。也是墓主人生前权利的象征,他的墓葬被列为一级贵族等级墓葬。在这件文物周边,陈列的是二级、三级、四级等级墓葬。可见当时等级森严的制度。二级等级墓葬陪葬品大约。50~60件、三级等级墓葬也一般为平民百姓的墓葬,陪葬品大约为几件、而四级墓葬中。不仅有人的尸骨还发现有动物的尸骨。说明是当时最下等级的奴隶可能是作为陪葬品,也可能是被活埋。这反映了夏朝森严的等级制度

还有比较深刻的是夏朝的礼仪制度。夏朝奉玉成礼、以酒成礼所陈列的酒器中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过的,也就是内壁有酒渍、底部有烟灰物的酒器,另一种是没有发现酒渍和烟灰雾物的酒器。这一类酒器是专门为祭祀陈列所用。可见,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传统。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几代考古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考古技术发展的见证。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

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通过60多年的持续发掘和研究,二里头遗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群等诸多“中国之最”。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获得了知识、体验、感悟,我感叹于“文明圣火千古未绝着,为我无双”,感叹于“从满天星斗到一轮明月,以多重花朵现多元一体”的赫赫夏都,感叹于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揭开中华文明的神秘面纱。希望能够多多参与这样的研学活动,于实践中学习。


作者:赵瑗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