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书小序
一纸红笺,承三生盟誓;数行墨韵,载百年佳期。回溯民国风雅,婚书非止信物,乃良缘之金石录、鸳盟之山海证。
彼时朱砂小楷,郑重钤印。书“两姓联姻,一堂缔约”,道门庭之合;言“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寄琴瑟之愿。赤绳早系,红叶题诗,字字皆蕴古礼之庄,笔笔亦含新世之期。
今撷取旧时月色,融于尺素。愿此复刻之文,不惟追慕风华,更镌刻新人同心之印,见证此刻郑重其事、情意千钧。
内涵鉴赏
壹
民国三十七年·良缘永结
民国婚书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1.社会变迁的见证:这张婚书不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通过婚书上的文字、图案和装饰风格,我们可以窥见民国时期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审美趣味以及社会习俗。
2.法律与文化的融合:婚书上详细记录了结婚双方的个人信息、介绍人、主婚人和证婚人的签名等,这些都是了解当时婚姻法律程序的重要依据。同时,婚书上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也展示了当时的文化水平。
3.家族观念的载体:在传统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这张婚书不仅见证了两个人的结合,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它体现了家族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贰
媒妁良言成佳偶
1. 新人信息
新娘吴红娣:一十七歲二十一年一月八日吉时生 ,指新娘的年龄为17岁,出生日期为民国21年1月8日吉时(即公历1932年1月8日)。
新郎阮福兴:二十八歳拾年十一月十一日吉时生,指新郎的年龄为28岁,出生日期为民国10年11月11日吉时(即公历1921年11月11日)。
2. 籍贯
吴红娣:江苏省上海县人
阮福兴:浙江省绍兴县人
3. 介绍人信息
郁德腾先生:婚事的男性介绍人("谨詹於"为传统婚书开头敬语,意为慎重选定吉日)
邹祖根先生:婚事的女性介绍人或共同见证人
4.时代背景说明
民国风格:使用"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吉时生"、"保证"等表述,符合民国时期婚书格式。
地域特征:"蘇省"(江苏省旧称)、"上海縣"(现上海市)反映当时行政区划。
文化习俗:旧时婚书需包含介绍人、生辰、籍贯、担保人等,具有法律和民俗双重意义。
叁
婚书祝词·纸短情长
1. 婚典信息
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下午三时在顺昌路复兴路鸿福园举行
证婚人:陆仁传先生(注明"两姓联姻一堂缔约",体现传统婚约的庄重性)
2. 传统婚约誓词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赞誉新人天作之合,婚姻平等美满。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以桃花比喻新婚之喜,祝福家庭和睦。
"卜他年瓜瓞绵绵":典出《诗经》,寓意子孙昌盛、家族兴旺。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表明此为终身契约,书写于婚书(鸿笺)之上。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引用"红叶题诗"典故,象征姻缘天定。
肆
落笔为契·契约已成
签下姓名处,是宗族之诺、姻缘之桥、山河之证,亦是同心之契,朱砂小楷落处,两姓从此山海为凭。
结语
纸短情长。一纸小小的婚书,承载了无数对新人的梦想和期待。它不仅是两个人爱情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徐沂、谢雅雯;
初审:王唯贤;
终审:贾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