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1处暑起源
处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暑气开始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处暑通常发生在每年的8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味着暑热至此结束。
2传统习俗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暑气渐消,秋意渐浓。在这一天,人们有多种传统习俗来庆祝季节的更迭:吃鸭子以清热去火,放风筝享受秋高气爽,扫墓以缅怀先人,以及“贴秋膘”通过增加肉类摄入来补充夏日消耗的能量。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庆祝。
3气象变化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天气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气温开始下降,尤其是北方地区,能感受到明显的凉爽;但南方地区可能还会经历短期的炎热天气,即“秋老虎”。白天和夜晚的温差逐渐增大,降水量减少,空气变得更加干燥。处暑时节的农事活动非常关键,农作物进入成熟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以应对可能的气象灾害。
绿釉注子
绿釉注子,高13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9厘米。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此器侈口,束颈,丰肩,长柄,短流,圆足,绿釉肥厚、色泽深沉,如翡翠般温润鲜艳亮丽,造型规范优美。从功能上看,绿釉注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其作为酒具的基本功能。
出品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物馆文博协会
编辑 | 尤琪美
初审 | 张岚岚
终审 | 贾国涛